内容:1、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特点;2、 产业转型带来的影响;3、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对。
一、“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特点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第四次经济周期,以往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将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新周期将完成并实现从追求经济增速到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变,保持平稳增长。我们现在的国情与日本70 年代的情况相近(人均收入 3000 美元,恩格尔系数在 30% 至 35%之间 )。日本的技术进步正是从此阶段开始的,先进技术由大规模进口转向自身研发,研发支出在此期间出现拐点(几年间增长15倍)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通常这一阶段核心经济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服务化、融合化和高技术化的全面推进。
高技术化是这一时期产业变革的核心。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对工业控制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单机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全厂自动化发展成为对企业、行业等全面信息化的需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化和物联网等都会在这一时期取得耀眼的市场表现 。而产业优化将成为这一周期的重大特征,即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
而服务化并不是指简单理解的服务行业。它是由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性基本需求的体现。是由于人们自身和社会对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引发出的新产业链,如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环保服务等等。
融合化是将技术边缘化与交叉应用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体现出来;随着技术的推进,交叉产业和新兴产业会大量涌现,尤其表现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方面的重大突破。
二、产业转型带来的影响
过去三十年,中国基本理顺了生产关系、做大了经济总量,实现了国富优先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今后将重点强调改变经济结构和建设消费社会,使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即转向民富优先;实现合理、均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发展导向的转变,“十二五”期间首先是实施收入分配的改革;并推进医疗、教育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以此来提高居民购买力,拉动消费。
那么今后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继续谋求发展呢?我觉得,应该分析一下各个经济转型阶段的不同特征: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寻求发展空间。
通常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动依次为:从生活必需品、易耗消费品、耐用消费品,高端消费品,并进一步发展为对服务、精神娱乐层次的逐步升级。对应的产业为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业。从能源利用演变过程看则是由木材到煤炭,然后到石油、核能,以及未来更加多样的新型能源。近30年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其中各有特色。
第一次产业转型是针对于改革前居民消费品持续受到不合理压制。轻工业品紧缺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时人均收入200~300美元/年) 。1979 年至1988年,代表轻工行业的集体企业开始发展,以三大件为代表的各种轻工产品迅速进入大街小巷。刚刚从文化大革命阴影下走出来的人们,似乎有着无穷的购买力。双轨制加上体制改革使大批有眼光的人们纷纷下海,那时候只要你有想法,有原料有设备,闭着眼都敢往里跳;其结果是轻工市场得以高速发展;同时造就了新中国第一批非国有企业家和有钱的人。
第二个和第三个经济周期是以重化工、深加工以及建筑为核心的产业转型 。( 1990年 ~ 2000年,人均收入1000 美元/年;2001年 ~ 2010 年人均收入3000 美元/年 )在此期间,能源、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和家电、服装、电子器具等深加工行业,统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与国际化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城镇化带来的内部需求提升、国际化带来国际市场的开拓。在第二次产业跃升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多个深加工及相关行业成为全球第一。企业家对贸易和渠道的热衷度放在了首位,产能极度扩张。表现出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生产至上的传统发展思想。
后来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能够由小迅速变大主要是因为:1 )行业整体上保持较高增速,且生产力水平也将随之提高,使得规模经济效应体现。2 )主导产业形成前期,行业集中度一般比较低,所以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优秀企业成功的进程。这期间一些大型、超大型的企业快速发展起来,以地产为代表的建筑类和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类,逐渐成为中国的核心产业。在这两个历程中,工程塑料和改性塑也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那个时候,谁掌握了客户渠道,谁就把握住了发财的机会。
而这次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是建立在淘汰落后、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中国来说,效率而非成本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中国制造业急需向适应各国本地化需求的方向转型。可以说,这次转型的特点是:提高效率比成本控制更加重要!
前两次产业转型过程都属于赶超过程,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以及中国独特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的体现。但从目前看,大部分基础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虽然仍必不可少,但总量扩张已基本接近尾声,增速拐点即将或者已经出现。所以要寻求新的出路,不能老是围着现有产品做扩张产能的美梦了。
当前国家经济工作最看重的是控制通胀。预计2011年总体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并抑制通胀。
对策之一:货币政策基调总体回归稳健、财政政策着眼于积极推动结构转型。
对策之二:对银行信贷和外汇占款进行“增量控制”。即控制M2增量和信贷投放收紧。
对策之三:谨慎加息,以及转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衡量标准的适度升值 。
对策之四:有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防止过快增长。
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偏低增长期。从过去经验看,可能至少延续3-5年。在此期间,会更多体现企业经营和扩张的压力。中国在弱周期中,将面临两大结构性转变——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和信贷催生式增长模式都将发生改变。其实这个时期最让人担忧的不是通胀失控,也不是房地产新政,而是民营企业不愿再做实业投资了!企业家们一窝蜂涌向资本市场在泡沫中寻求发展。这太可怕了,但是做实业也太艰辛了!工资涨、成本涨、汇率涨;做资本投资易如反掌,房地产、股市分分钟可以赚出实体利润数倍的回报。对求财心切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很多老板都在抱怨企业工资增长过快,而且是什么都涨价就是改性产品不涨价。这的确是事实,但也是发展的必然。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增长近12%。4月份,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02年至 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工资上涨了一倍,而美国只上涨了 20%。这说明,中国靠数百万廉价和低薪劳动力获得经济成功的时代已宣告终结。其实这没什么可怕,只要管理者认清方向并认真思索,高工资时代将给中国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和一个更有成效更大发展机遇的时代。
现在别人总是指责我国的企业不规范,其实是我们以往过多的强调了低成本。除了宏观因素和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企业至今尚未找到一条走出低价竞争、恶性循环的有效出路。现代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已经是建立在非价格竞争优势上的,这种竞争是针对满足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品种、品牌、技术水平、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差异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价格竞争。这与我国市场上所进行的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要逐步习惯国际市场文化,并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三、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对
对于工程塑料行业今后的发展,我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端塑料产品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特别是电子电气、通讯IT、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低、小、散”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狠抓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目前宏观形势也在发生变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将加快进行。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都将为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应用市场。近年来国外工程塑料企业不断扩大在华产能,这已不是简单个体的行为——扩大产能已经成为业内跨国公司的基本共识。固有的市场份额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企业需求,市场格局被打乱的概率正在逐渐增大。这将是一种巨人间的搏斗——大企业对于行业份额的重新瓜分。虽然整个市场还未走到这一步,但这种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明确。
工程塑料作为国家在 “十二五” 期间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政策支持。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在发展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制造、自有品牌、自控渠道,并自创发展模式。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先导性--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
2.成长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3.辐射性--有利于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产业链相对较长,且带动性强;
4.可持续性--形成较长时期的规模化最终消费。
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如何把握产业整体发展方向、国家宣传导向,以及市场变化情况;企业家应该学会在大的变化时期准确判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巨石这个企业和张毓强这个人,我是看着这个企业成长起来的。那时候有多少企业比他大、比他强;但这么多年事实最终证明,巨石发展之快是没人可比的。张总真正算得上是一个中国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企业家和生意人都能叫老板,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让中国玻纤在全世界人面前抬起了头,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只有企业家能够说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当前, 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那么如何才能规划、管理好企业,使企业上一个台阶,我想重复一下在泰安讲课时提到企业发展的三个要素:
1. 势准: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战略层面准确把握大势和发展方向, 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2. 道正:确立正确的企业目标并且做正确的事情。因为只有走正道的公司别人才会愿意和它打交道、和他做生意,才愿意帮助它成功。
3. 术精:精准、高质量的技术和操作技巧以及严格的运作、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
具体而言,企业要不断的积累良好的信誉资本,雄厚的资金实力,稳定的产品质量,成功的应用经验,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以及完整、高效的服务体系。新的管理学思想主张企业应该重点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越强化自身的优势业务,对其它企业的依赖性也就越高。
我们的老板和技术人员要充分理解融合的意义,在产业链上共同强化对产品和经营流程的创新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直接参与新产品的开发,通过提高其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来改善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最终提升各自企业的竞争能力。
通常产业融合由三步组成:1.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边缘化与交叉应用的领域;2. 业务融合是一种流程上的合作,让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数字经济生态模型的关系,推动产业的流程重组和再造;3. 产业融合表现为两大产业及相关产业之间产业链上整合,打破产业间的时空距离,使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至走向社会化的虚拟现实状态。这是走知识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
在目前这样全球变化的背景之下,单纯的研发和生产已经不能产生足够的竞争力,而需要更多的是综合快速反应能力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将更容易开发出新的应用领域,最关键的是你的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才能给客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兼并重组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个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经说过的。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讲求的是:融合、创新、变革;以及市场上以顾客为主体的个性化导向。今后大部分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都将是众多相关产业衔接后多维化的融合体。他们只有与派生产业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时,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迹。所以今后对材料行业而言,不应该再只是扮演制造业的供应商,而是做为参与者与下游产业完全融合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客户一起共同推进各自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变革中应该承担的使命。
谢谢!
TEL:010-64413726
FAX:010-64450969
E-mail:zhengkai ep@126.com |